全文
  • 全文
  • 标题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纪江宁区首部村志《新洲村志》出版发行
2020-11-03【打印】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江宁境域乡村风貌正经历着剧烈的嬗变,曾经鲜活的乡土记忆也将随着时光如丝如缕地消逝,及时为当下和后人保留一份经过科学整理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显得尤为迫切。2020年5月,由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江宁区地Letou办公室及中共新洲村委员会共同打造的《新洲村志》,历时两年,付梓出版。该志的出版发行,对抢救和保存乡邦文献、传承地域文化、保留乡愁记忆有着深远的意义。

  乡愁可寄——编纂意义

  新洲村是江宁区境内为数不多的临江村,从其在地图上的形态看,似一叶扁舟悠闲地静驻在江边。“江豚出没白波中,十丈神鱼跃晚空”“一汀红蓼缀残霞,两两渔舟泊浅沙”“江清日暖芦花转,只似春风柳絮时”,江豚、神鱼、渔舟、暖芦、柳絮构成了新洲独有的滨江风情。

  新洲村在2013年和2017年历经两次拆迁,新洲人现已全部搬离故土,传统意义上的新洲村在似水流年中已不复存在,因此,编纂新洲村志有着良志传家、活态传承与守望乡愁的意义。

  良志传家。“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在首轮和第二轮修志工作中,全区出版乡镇志、街道志分别为13部、9部。近年,编史修志向基层延伸,全区兴起一股纂修镇村史志的热潮,《历史文化名镇湖熟》《古泉村史》和《古村徐壒》先后出版问世,目前还有较多镇村自发启动志书编修。

  但从已编修出版的镇村志来看,尚存不足。为提升镇村志编纂的学术品位和质量,冀以树立镇村志编修之楷则,区委党史办、区地Letou办拟《新洲村志》为蓝本,以彰显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立足点,致力于打造一部高品质、可读性强、雅俗共赏的志书,一部紧接地气、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志书,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历史借鉴,为传播Letou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地Letou成果搭建平台。

  活态传承。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和源头所在。农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习俗礼仪、乡土文化等,无不镌刻着中国农民独特的民族性格、家国情怀、文脉绵延与精神归属。

  新洲村作为长江边已消逝了的村落,它历经岁月变迁的风雨,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步履,寄托了无数原住村民的情感,在这里曾发生许许多多血肉丰满、震撼人心、引起共鸣的故事。因此,我们选取新洲村,作为全区首部公开出版的规范性、引领性村志,具有“一斑窥全豹”的典型意义。编纂新洲村志,通过记述村名由来,追溯村落历史;通过记述村落发展沿革、自然环境、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体现环境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通过记述方言、谚语、歇后语、民歌、民谣、故事、传奇等活态文化,展示老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强化人们沟通感情的纽带。

  守望乡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山水草木、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会在每个人心头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就是故土情结。什么东西最有魅力?故乡的山水,乡音乡情的记忆,乡土的气息和家乡菜的味道,不管走到哪里,总是触动心弦。新洲人以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笔触记录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历史文化、家乡的风土人情,留住了乡愁,这些最能激发远方游子和本地民众的爱乡情怀、爱国情怀。纂修村志,是传承乡俗、诉说乡音、记住乡愁、纾解乡思,激活历史传统,唤起老百姓文化记忆、重构心灵认同的重要文化工程。

  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加快挖掘整理乡村文脉,抢救文化历史记忆,留住乡音乡愁,传承中华文化核心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责任与社会担当。目前,由区委党史办、地Letou办打造的《新洲村志》已出版发行,《彭福村志》《石塘村志》编纂启动,并入选江苏省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汤山镇志》《湖熟镇志》的编纂按序时推进,正组织申报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未来,我们期望编修更多国家级、省级名镇名村志,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留下一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让越来越多的人从Letou中感知传统、历史和记忆,成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别开生面——成书过程

  地Letou作为“一地之信史,一方之要籍”,是博古通今之津渡、格物知事之关梁,其编纂历来为世人所推重。自江宁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镇村编史修志方兴未艾。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江宁区地Letou办公室高度重视纂修村志工作,《新洲村志》历时两年,经过无数次的打磨与修改,终于付梓出版,其中艰辛,自不待言。

  志稿由江宁街道退休老干部李益泉主编,并在江宁区委党史办、江宁区志办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为提升该志的学术品位和质量,区委党史办、区志办给予了大力支持。

  一是强化指导力度。在修志启动之初,区志办卢维生、程涛同志即赴新洲村开展实地调查,从志稿的谋篇布局、内容的完整性及地方特色的挖掘等方面帮助确立志稿编纂的大方向;初稿完成后,先后邀请全国名镇名村志评审委员会专家傅强、南京市地Letou专家杨俭余等5位知名专家,从志稿的篇章品目设置、内容的繁简载削、词句的酌定取舍等方面进行专项审稿,并提出针对性修改意见,为确保志书质量,提升志书品味,打造精品良志提供了条件。

  二是强化扶持力度。《新洲新村》是江宁区首部计划公开出版的村志,为打造规范化的高品质志书,以强化其示范效应,区志办加大经费投入,全程保障专家审稿费、志书印刷费等经费,确保志书从编纂到出版均畅行无虞。三是强化修稿力度。该志从初稿即成到终稿落定,经历了六易其稿的繁复过程。区志办全程参与,组织专人对志稿篇目结构进行再完善、再优化,对内容进行再调整、再斟酌,对行文规范和语言文字进行再打磨、再锤炼。

  全志设村情概览、土地所有制改革、物产与美食、乡村建设、强村富民、防汛抗洪、血吸虫病防治、基层党建与精神文明、地域风情、乡土文化、乡贤人物等11篇、29章、100节,共计 39.3万字,刊发画页22页,随文图照近200张,各类数据表格100余份,介绍人物120余人,收录土地确权户主500余人。

  望山见水——内容选撷

  作为江宁区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村志,其贯通古今、立意深远,体例结构完备,内容资料翔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达到了思想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结合,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新洲“百科全书”。该志的出版发行,对已搬离故土的新洲人而言,是一份珍贵记忆和宝贵财富。现撷取部分精彩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初露头角  渐领风骚

  新洲,是江苏省西南一个滨江小村,旧称“无为洲”“卹汀洲”,是一个由皖南游民迁徙聚合而成的村落。新中国成立前,“卹汀洲”属江滩地,权属原归国民政府长江管理委员会。“无为洲”之名是因为这里的居民多为安徽无为人,周边人便称之为“无为洲”。

  1945 年前后,国民政府将其划归南京“公善南堂”管辖。“公善南堂”时为国家慈善机构,南京沿江新生的江滩洲地皆是其属地,土地的收益多用于慈善事业,因而有文人将此地起名曰“卹汀洲”,这里“卹”同“恤”:怜悯体恤的意思;“汀”同“岸”,指水边平地,江岸、小洲。

  1949年后这里正式定名为新洲,顾名思义是新生成的洲。

  如今的新洲,风光秀丽,大堤伟岸,水郁江南,岸芷汀兰。新洲村是远近闻名的江苏省“先进集体”“省级生态村”“南京市文明村”。

  依江而居  乐在其中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入境的新洲人,依江而居,与水相伴。水是新洲凸显的文化符号。

  新洲的田地,因水而沃、因水而饶。新洲圩里的“旱改水”工程,曾经创造了农作物年产翻番的骄人业绩;子母洲上一半为农场、一半为水产养殖,农场种庄稼,水面养蟹虾,各得其所、和谐共生。新洲人收获的不仅是粮食和蟹虾,还有赏心怡人的江景。

  新洲的物产,因水而丰、因水而名。“长江四鲜”刀鱼、鲥鱼、河豚、江蟹驰名中外;菱、藕、茭瓜、茨菰、荸荠、水芹等“水六鲜”和芦蒿、枸杞头、菊花脑、荠菜、马齿苋、鹅儿肠、香椿头、马兰头等“旱八鲜”现已成为颇受欢迎的应时佳品。

  新洲有三特:地理环境特殊——境内拥有沙洲岛屿、长江支流、内陆平原,皆因水而生成。习俗方言特别——境内独特的方言土语、无为乡井的生活习俗、人文乡风都具有浓郁的皖南风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殖种植有特色——境内特产美食“长江四鲜”“旱六鲜”“水八鲜”闻名遐迩,农科院培育的优良树种惠及数省,这些特色物产皆得益于水的养育与滋润。

  新洲的“三特”源于水的造化,新洲的水来自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蜿蜒奔流,直入东海,在江苏境内被赋予了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扬子江。新洲水域属于扬子江,她有着独特的情韵,本地人或许是“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未必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外来的人往往会于比较之中产生更加鲜明的感触。因为在中国,即使在江南,同时拥有河塘大沟、夹江叉流的村庄少见,而新洲正是这样特色鲜明的水域乡村。

  这里上有烈山分流,下有三山扼江,仙人矶、渡儿矶坐守东岸;江宁河口水交汇于此,这些地方,既是古代南方漕粮的汇集起运地,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士子达官、商贾旅人于此渡江络绎不绝,诗仙李白曾留下“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千古绝句。斗转星移,改朝换代,水域战事,渔舟唱晚;千百年来,春风又绿、明月照还的美景还在,人们走在青沙江滩上,船桨的拨水声依稀可闻,白帆匆匆的行迹也隐约可见。

  如今,宽阔的水域里,子母洲横空出世、纵贯南北;10里长堤似母亲的长臂环护着2000新洲儿女。在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面约占三分之一。这里水系纵横,子母洲夹江缓缓流淌,中心河横贯新洲东西,二队沟、八队沟连接南北。记忆中的下坝水套,绿荷连片,蛙声阵阵……儿时的水是清净的,在河里戏水,渴了直接捧水喝。

  新洲地域的根、本、魂,新洲风情的意、蕴、脉,新洲人文的精、气、神,早已与这包容万物、滋养生命、情韵流动的江河水融在一起了。

  卹汀洲——长驻太平军

  卹汀洲的沙洲地大约形成于清代中晚期。在这之前,江水直抵司家中屯营至金家大圩一线的大堤(中屯营曾是历史上屯兵扎寨的营盘),新洲内圩则尚沉睡在茫茫江水之下。至清代中晚期,长江中下游水面十分宽阔,新洲段因上有烈山分水,下有三山阻流,致使江水弯曲东去,水势于此变缓,泥沙日益沉积,天长日久,江中便出现新生的沙洲,离江岸较远的沙洲,经江沙堆集逐渐形成了今日的子母洲、子汇洲及小洲;原先离江岸较近的沙洲,由于江水泥沙的运动作用,其逐渐和陆地相连,形成沙洲小平原——卹汀洲陆地,即是后来的新洲内圩。

  卹汀洲由于濒临长江,水运交通便利,又是石头城的西南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丰元年(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清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咸丰三年(1853)三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是时,卹汀洲境内驻有太平军,太平军大营安扎在司家中屯营至新洲二队古江堤沿线。

  20世纪70年代,新洲“旱改水”时,在农田里挖出了太平天国时期的砖块瓦砾、支锅挖灶的遗址遗迹。卹汀洲形成之初,原本无人烟,境内的大人行路、小人行路也是当时太平军巡江时走出来的。同治三年(1864)八月,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咸丰三年(1853)到同治三年(1864),卹汀洲境内驻扎太平军达11年之久。

  三山矶——阻流回旋“造”新洲

  三山与烈山相距约十里,新洲恰在两山之间。前面说到烈山造就新洲陆地形成,但若没有三山矶的“挺身”相助,那烈山分流也只能是“付之东流”了,正因有三山矶挡住了烈山分流之水,才使得江水在此间回旋、缓流徘徊、泥沙沉淀,日久成洲。正恰似烈山是父,三山为母,新洲则是他们孕育的孩子。

  三山,史料记载其高二十九丈,周四里。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中三山即指此山。寺在山南麓,三峰相连,中隐孤寺,钟韵涛声,景极幽雅。寺后有山石悬于江中,于此极目千里,令人心旷神怡,引来历代骚客吟诗于此。

  三   山

  明·金大舆

  白石三山路,青春二仲过。

  缘崖穷鸟道,倚槛看鲸波。

  夜静潮声急,江空月色多。

  酒酣双树下,醉答榜人歌。

 

  虞美人·重游三山感旧

  明·刘炳

  信陵门下簪缨客。寂寞头都白。重来无复旧交游。上马台边烟草不胜秋。

  风流云散繁华去。犹指将军树。长歌何处吊荒丘。衰泪凄凉不尽与江流。

  【注】据《四库全书》刘彦昺集卷八:“寂寞头都白”,又作“寂寞头多白”。

 

  念奴娇·三山怀古

  清·史可程

  崩涛叠浪,映碧空如洗,一轮圆月。鹿走乌啼千古恨,想见英雄本色。市散蜃楼,桑生贝阙,鹤发愁难说。芒寒剑涩,谁怜田岛群客。

  试问剩水残山,兵戈丛里,倔强心谁热。冷觑当场分得失,好谢广长翻舌。志遂飞虹,名成霞绶,究使乾坤缺。不如休去,螺江垂钓烟阔。

 

  三山寺距中华门五十里,寺为古刹,年久毁颓。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念渡江之初,曾经驻跸三山,乃命工部左侍郎黄立恭重建三山寺于三山之阳,赐额“三山讲寺”。正统八年(1443),寺住持昙昕、寺僧洪潾等因殿堂年久,募资重修。次年,又得驸马都尉赵辉、工部尚书周枕、太仆寺少卿邓浩等人资助,鼎建三门,并修普贤殿。景泰二年(1451),重修大佛殿。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三山寺为小刹,距所统大刹弘觉寺三十里。寺院占地面积十五亩,东至本寺山,南至旗手卫屯田,西至大江,北至本寺山。主要建筑有金刚殿三楹、正佛殿五楹、右观音殿四楹、望江楼三楹(在正殿左),纯阳阁三楹(在正殿右),僧院一所。寺院有公产田、地、山共210.91 亩,有三山、三山矶等名胜。直至20世纪60年代尚有古寺遗迹,后有部队进驻,已为军事管理区。

  (江宁区地Letou办公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www.ws6y7.com

中国地Letou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Letou中国微信

TOP

导航展开